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69|回复: 0

专家:地震灾区是次生灾害高发区 已形成灾害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3 02: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05月22日 22:09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二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地震灾区是次生灾害高发区,目前已形成灾害链。”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二十二日对本社记者表示,汶川地震灾区的灾中灾、灾后灾、灾灾相连情况,使得救灾环境非常恶劣、开展救灾工作也非常复杂。
  据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日下午重返地震灾区,抵达绵阳后随即改乘直升机前往唐家山堰塞湖考察。堰塞湖就是由地震造成且对灾区隐患极大的次生灾害之一,高建国说,堰塞湖地质构造极其松散、脆弱,灾区一方面有余震危险,另一方面又降雨频繁,这都会加剧堰塞湖的险情。因此,水利、地质等专业部门应该对堰塞湖予以不间断监测,同时考虑通过放水、泄洪等方式来减缓压力。
  高建国把灾区的次生灾害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地震直接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的威胁和水库险情等次生灾害;二是降雨特别是大(暴)雨,会加剧“崩滑流”规模,加大堰塞湖、水库、道路阻塞等次生灾害影响,这两类次生灾害产生都是一个灾害链过程,它在灾区叠加出现,无疑还会加重灾情。他认为,地震造成地壳破裂,热的地汽冒出后与灾区上空冷空气交汇,可能也是造成目前灾区降雨很多的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大批灾民安置以及军地救援人员、志愿者等都集中于灾区,再加上天气转热等影响,现阶段抗震救灾工作还亟需加强卫生防疫、预防传染病等疾病传播,这也是引发次生灾害的一个重大隐患,应该给予高度警惕和关注。
  这位灾害防御专家提出,由于地震灾区危险源特别多,并且还处在不停地变化当中,因此引发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也非常多。虽然这些问题需要同步和全面处理,但包括堰塞湖、“生命线”的道路交通反复中断等重点次生灾害危险点,应该有专人监测,监测人员到不了的地方,则要利用卫星、空中遥感等高科技手段来持续监控。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9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