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23|回复: 2

热巴:流浪的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0 1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彭剑君
此主题相关图片

热巴在巴塘是一种纯粹的平民艺术,它源自身处底层平民的一种生存方式,源自流浪艺人们的一种谋生的手段。土地都是土司头人们的,但流浪的艺人们不愿做奴隶,他们是一无所有却有着自由身份的人。天生的艺术天分使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最高贵的人,但为生活所迫却又不得不委身于土司头人,成为土司头人们饭后茶余的开心玩偶。流浪的艺人们使尽浑身解数,凭他们的一双脚把他们的热巴带到他们认为可以果腹的他乡。最初的热巴或是说唱鬼怪神话、笑话,或是表演来自艺人们家乡的歌舞节目,铃鼓舞是他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演形式。总之,艺人们一身的功夫和说学逗唱跳的表演形式类似于如今的相声艺术,在表演中,他们往往要在自己辛酸的生活中挖掘出一些笑料,作为土司头人们文化生活的点心。但在上层土司头人们的眼里,热巴终究不过是杂耍技艺,但即或是杂耍,他们却需要以之来点缀自己枯澡的上层生活。艺人在他们的演出中,若能博得土司头人一笑,他们就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挨饿了。
得天独厚的温暖气候,使得巴塘成为了藏区少有的富庶之乡。这里盛行的弦子歌舞似乎也让大批的热巴艺人意识到那里或许就是他们最应该去的地方。一千多年前,各地的热巴艺人纷至沓来来到巴塘,很多人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不愿离去。巴塘土司头人们的出手阔绰使他们农食无忧,更重要的是除了极会耕作还善跳弦子的广大恰巴农奴们,也很快地接纳了他们以及他们带来的热巴。一时间,热巴在巴塘蓬勃兴起,铃鼓舞在巴塘的打场、村寨到处敲响。这时的流浪艺人们实际上已成为了地道的巴塘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巴塘扎下根来、结婚生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再不会有人带着好奇的目光询问他们的家在何方了。
巴塘的苏哇龙位于金沙江河谷,与西藏隔江相望。温暖的气候和金沙江的灌溉,使得一年两熟的苏哇龙成为了能够与城区坝子相媲美的一个宝地。因此,很多的热巴艺人去到了那里,使得那里的热巴艺术比城区的还要繁荣,导致后来的很多人都认为苏哇龙就是藏族热巴艺术的发源地,直到现在巴塘都还盛行这种说法。热巴是藏区的一种来自下层艺术,是随艺人们流浪的足迹到处传散的艺术,关于它的发源地,恐怕已是很难考究了。
现在巴塘人跳热巴,几乎都只是跳铃鼓舞。热巴中逗人诙谐发笑的说唱以及其它很多的表演内容,如今很难看得到了。对此向一些老人们请教,他们说主要原因在于以前的热巴艺人的说唱,有很多是来自他们的底层生活,难免有些粗俗龌龊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自然地被排挤到了民间的旮旯角落。而他们为求生计,铃鼓舞却最能够引人注意,所以他们表演的也就最多,再加之也为人们喜闻乐见,所以很自然地容易被流传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


[背景资料]
巴塘热巴舞发源于巴塘县苏哇龙乡,是集歌舞、说唱、杂技、戏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文艺,表演时情绪奔放、动作粗犷、技巧性强。在旧社会,热巴艺人以艺谋生,其技艺以家传为主,一般不外传。通常,他们携全家老小,终年流离漂泊,走村卖艺,往往形成热巴世家。
  其表演形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幕,演唱祝词。第二部分为铃鼓舞蹈,其鼓点有“江轮安戈”(单击)、“桑冻”(三击)、“安莫森森”(边击)、“祝冻”(六击)、“各冻”(九击)等五种,并边击边舞。 每完成一种击鼓舞蹈,便进行一段精彩的杂技、武术表演;每完成两次击鼓舞,便有一段“插科打诨”。这种插科打诨没有固定台词,纯属即兴道白表演,或者针对生理缺陷以及自己表演的失误进行嘲讽取笑,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借以恢复表演者的体力。第三部分是短小精悍的哑剧性表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近似藏戏片段。第四部分是热巴弦子舞,在热烈、激情、奔放的歌舞中,接受人们的谢礼和捐赠,并结束演出。
  铃鼓舞是热巴的精华部分,演出时,男演员腰间系一圈黑白牛毛捻成的花绳,每根花绳的绳尖端拴有各色毛缨。男女演员都着舞蹈服装,跳舞时男右手执铜铃,左手持红色牦牛尾巴(以示避邪驱鬼免灾); 女的左手持扁圆形鼓,右手持弓形鼓锤,绕圈而走,翩翩起舞。这种舞的动作十分强烈,当舞到高潮时,男子就像雄鹰一样,单腿跨转, 腾越飞旋;女子迅速转翻身体, 击鼓起舞。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4 17: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巴:流浪的艺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22: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

(画家叶浅予笔下的热巴舞)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11 15: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