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96|回复: 0

“十里不同风”的贵州打造“文化千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 12: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周小林

       贵州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的“民族民间藏品展”日前正式挂牌,1600多件精心收藏的水族马尾绣、水书及水族生产生活用品,正式在宋水仙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族木楼里展出。 
       马尾绣工艺是水族独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工艺绝活,制作好的马尾绣具有浮雕般的华丽效果。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必素说,“然而,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我们必须尝试通过多种方式让它们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瑰丽多姿,是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贵州的真实写照。据统计,贵州现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0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名。   
       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等侗族聚居区的“侗族大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除了水族马尾绣,蜡染、银饰等民族手工技艺流传久远,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六月六”等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傩戏、侗戏、布依戏堪称“戏剧活化石”,苗族飞歌等原生态民族音乐蜚声海内外。 
       在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贵州先后建立起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怎雷水族生态博物馆……苗、侗、布依、水、汉等“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群”雏形初现。 
       近年来,贵州民间也掀起保护和传承的热潮。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现年49岁的杨建红于2008年创建了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除了展出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外,11名绣工和订单涉及的300多名农村妇女,与博物馆一起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苗绣传承基地。   
       通过从政府到民间的层层保护,贵州运用各种手段,加紧抢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晓辉正在领衔进行一个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苗绣“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将8个省区、100多个苗族支系、数千种苗族服饰刺绣图案,全部收录进“中国苗族刺绣艺术数据库”。这座规模庞大的“数字博物馆”,即将成为拥有900多万人口苗族文化的一座艺术宝库。   
       运用数字化手段,是新时期贵州保护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探索。通过田野调查式的采集、整理,了解各时期、类别、形态的该资源情况,掌握传承人的生存、师承现状,对采集主体的相关历史、文化一并作研究,培养相关人才。   
       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圻说,贵州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需要保护的生态文化圈”之一,多元文化的核心价值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得到认同。文化部门将进一步发掘出贵州丰富多彩、内涵厚重的文化遗产,为多彩贵州的文化定位和全新形象提供资源支撑。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友多网

GMT+8, 2025-11-9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